如何設計資優教育課程

作者:薛良凱
前言:這篇文章雖然是專門寫給學童早期教育,但是對於所有在學學生都很適用。部分設計,須要針對對象的程度有所變通。

資優教育的主張與特色

資優教育不只是單純利用課程將學生培育成為資優學生,考慮到學生能力負擔的前提,過量的課程,錯誤的方向,有可能引發完全相反的結果。資優教育最重要的是,讓有資優天賦的學生,能在適當引導下,充分發揮他的能力,才是正確的方式。而本文探討的天賦,是建構在多元智慧下的能力表現,這些項目未必是學校考試的學科,學校成績好的學生,未必有資優天賦;有資優天賦的學生,學校成績也未必好。
以創造力研究為例,若在一百個學生中,分別依據智力標準選拔前20個高智力者,再依創造力標準選拔前20個高創造力者,則會發現在20個高智力者當中,僅有6個人同時具有高創造力。托倫斯(Torrance)在1970年的研究結果發現,若我們僅單以智力測驗來選擇資賦優異學生,則很可能有70%具有高創造力的學生落選。所以高創造力者未必有高智力:高智力者未必有高創造力。
其次,相對比別人有優勢的,我們稱之為資優。一個平均採樣、未事先篩選的班上,每一個人自我比較時,會至少在多元智能中某一項目表現較好。群體比較上,每一個人應該多少會具備單一或多種能力優勢。比方說某人僅有空間智慧較高,或是音樂與人際智慧較高等等。有時就算全部都很平均,那也可能會是一種優勢,表示你什麼都會一點。
多元智慧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I)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哈沃德迦納 (Howard Gardner)於1983年所提出來的七種智慧,後來在1995年又加了第八項:

  • 語文智慧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 邏輯數學智慧 (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
  • 空間智慧 (spatial intelligence)
  • 肢體運作智慧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 音樂智慧 (musical intelligence)
  • 人際智慧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 內省智慧 (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 自然觀察智慧 (naturalist intelligence)
教學設計的前提

資優教育在每一個單獨科目上,不應該僅強調單一智慧的養成,因為我們知道,生活上任何事都靠多種能力協調進行。過度強調單一能力,會產生嚴重的特化(Specialization)效果,這對學生應付未來劇烈變化會遇上適應障礙。比方說過度培育數學能力,而不並重培養內省、人際等其它能力,未來學生容易發生團隊合作智障礙、與人相處困難等問題,甚至於發生社會適應問題。因此,設計上應當互相補充、搭配,盡量在一種學習歷程中,包納兩種以上的智慧能力學習。

其次,除了單純的教(師對生的經驗傳遞)之外,學習方式與型態也有不同層次的關注點。學習類型早先曾被很多專家、學者探討過,然而目前教育界使用最多的還是庫柏(Kolb)的學習類別模型。他將學習者分為四種:具體觀察型(Diverger)、抽象觀察型(Assimilator)、抽象實做型(Converger)、具體實做型(Accommodator)。

綜合來說,課程就像是軟體,學生是電腦,老師是程式設計師。那麼就跟現在一樣,每台電腦裡面的硬體和作業系統都不太一樣,每台電腦所需要的軟體也都不盡相同,所以程式設計師要多學一點,別以為作業系統只有一套,軟體更不可能一套就全部都能使用。這兩點都是教學設計上的特別該注意的事情。


資優教育的設計策略

一、優先培育品格
每一種學習都非一日而成,過程可能冗長、費時,需要許多耐心與觀察力。但無論如何,我們應當優先培育出一位有學習動機、具備好學精神、有禮貌、親師、敬友的學習者。不然學生還沒學到,老師到先被氣暈、累倒了。
  • 強迫學生尊敬顯然不是好的方式,但是如果能設計「觀察與感恩」這樣的課程,讓學生自省出品格的重要,將會事半功倍。
  • 觀察別人的付出,例如父母、警察、志工媽媽、義交等等。
  • 觀察付出背後的受惠者是誰,他們是如何從中獲得好處?獲得什麼好處?
  • 指導學生做感恩的回饋行動方案,例如寫卡片給父母、同學等等。
  • 在基本品格完備後,可以接著學習自我管理、與人相處、領導等進階能力,這些對資優培育非常重要。但是大家常誤解一點,誤以為領導等同領袖,其實領導並非全然是去領導別人,領導一件事、領導自己也是領導的一環。而且有人是天生的幕僚人物(aides and staff),而非領導人物,關於領導的人格分析,我們之後的PPED人格評測系統會提到。
二、避免聽、讀式學習設計
美國緬因州貝瑟市的國家訓練實驗室(National Training Labs in Bethel, Maine)所提出「學習金字塔」(learning pyramid)理論,該理論以學生學習後對「授課內容」的保留比率做分析。如果單純是聽跟讀,那麼知識的保留率僅在20%左右,若是能夠看到示範、演練,則可以保留50%。
什麼樣的學習可以獲得高授課內容保留率呢?「Do the real thing.(真實參與)」最高,將有高達90%的保留率。所以在課堂上,應當盡可能的設計互動、演練,讓學生參與實驗、模擬。

三、培育思維技巧
資優學習下的學生不單純只有資訊的in,更要經常out。所以培育思維技巧,首先要鼓勵發言,接下來是言之有物。鼓勵發表自己的意見,是間接訓練學生思考的有效方式。
  • 訂定發言無罪、鼓勵發言的班級規定,並說明發言背後的訓練意義,是要培養大家「有問直說」、「有想法就講出來」的能力。
  • 設計訓練批判性思考技巧、解決問題技巧。
  • 透過開放問題、分組討論等教學策略,輪流讓學生表達意見。
  • 注重每次每位的思考過程,不應強調答案的對與錯(可參考哈佛開放課程中《正義》的影片)
四、培養創造力
創意的課程設計比較複雜,而且需要師資培育、課程策劃與學習觀察小組等等步驟。因此這裡不描述創意的課程設計(你可參考後續文章,裡面有針對創意課程的設計),但這裡僅就目標與設計重點說明。
  • 就算是超級大師,都很少能誕生原生創意、想法,創意是一種組合、來自既有事物與想法的大拼盤。
  • 在學校時,創意多在兩人以上的環境發生。個人創意,則是仰賴平時不斷累積,然後不定時、地突然發生。設計課程上要注意每次的創意都需要時間去醞釀,同時創意也需要管理,不能無邊無際沒有條件限制。
  • 創意重點在提升學生對創造力的動機,我們可用小組間競爭方式來達到。小組表示要多人一起進行,這樣也比較不會孤單、冷卻動機,競爭可以刺激創作動機。
  • 前期準備很重要,包括要先訓練學生發散式思考能力(如圖像思考),輔助能力(如溝通力、設計力、背景知識),再訓練學生的收斂思考能力、解決問題技巧的能力。
  • 設計問題避免產生單一答案,著重發展過程,學生的評論盡量不要給與對或錯這樣的武斷評論。容許犯錯(在創意課,這叫做練習、試探、實驗)機會,並且多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是說出為什麼這樣想。
  • 多稱讚不一樣的解決方式,不排斥多元答案或奇想。但是必須讓學生理解現實與幻想是不一樣的,雖然這兩者的交會處是多麼的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