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hiaoer Su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登,為保持原作,依原格式刊登)
我們在品牌癮這個平台,常常和大家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但這些案例絕對不是一兩天憑空成型的,也不是一開始就能如此完善,那你有想過這些Good Case又是如何發端的呢? 沒錯!就是一個「點子」(idea)的發想!
上個周末,台灣微軟舉辦了「科技讓公益好正點」(Innovate for Good )的活動,是微軟YouthSpark活動中的一環。這兩天的活動活動課程內容由普拉爵創意實驗室發想設計,也由微軟各資深專業經理人親自指導。
此活動邀請了100位青年一起腦力激盪,針對10個社會問題,透由公益結合科技為主題的概念,藉由團隊合作的力量想出可行性高、影響力大的企劃案。
最後,評審團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鄭家鐘、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長蔡淑芳,與台灣青年氣候聯盟理事長張良伊等NGO代表以及全體學員們票選出冠軍。
要怎樣才能有很多個點子呢?除了保持對議題的敏感度之外,關心生活週遭發生的大小事,以積極的態度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就不會總是落入點子「難產」的窘境。再說,一個品牌企業能夠持續不斷的進步、創新、突破,源源不絕的好點子必然不可或缺。
發想點子時可以朝兩個方面去想,一個是Be good,另一個是Be better,這兩個有什麼差別呢?Be good是只想到能夠「解決現有問題」的點子,而Be better則是讓現況更好、更進步的點子。這些點子,從影響層面來看可以小至「溼」的衛生紙(濕紙巾)、寶特瓶,大至電燈、火車等的發明,但卻都帶來了一些「改變」。
那該如何整理雜亂無章的點子呢?記住,每個問題的背後都有個更核心的問題(更多關於此的探討你可以參考:QBQ!問題背後的問題這本書)。在活動的過程中薛良凱(Fox)老師也教了大家這個實用的方法:問七個「為什麼」!我在這裡套用一個老師所做的示範,你就能夠馬上了解並知道如何運用了!
Tips: 每個問題盡量簡潔,不要同時包括太多觀點,更有助於釐清真正的問題噢!
等等連續問七個為什麼,你就會不難發現原本的問題並不是單純的參與活動了而是找到真正參加活動的「動機」,這與品牌建構的過程、擬定行銷策略等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重要的是要試著跳脫表面問題而深入核心,找到Key Answer(關鍵答案)再歸類出問題種類,也能更有效率的找到對症下藥的解決方案。
找到好的點子不難,形成一個點子後,最重要的是「找誰執行」(夥伴)和「如何執行」(方法)。在I4G活動過程中,我發現了非常有趣的例子,舉這次奪冠的隊伍illumiRoom(後來更名復仇者聯盟)來說,他們的點子在一開始提案時,並不是最受愛戴,也不是最「熱門」的。但也因為如此,但經過兩天的討論後,他們透過團隊的努力提出縝密的行銷合作方案,除了在成果展現時,說服在場的所有人拔得頭籌。
以下幾點分享:
1. 隊友間分擔任務並共享成果
活動中,每個團隊必須依個人專長選出「部長」,包含領導大家的執行長、負責對外宣言的公關長、設計長、活動長等人。由於兩天的時間真的非常緊湊,但也迫使大家必須在短時間內和隊友合作創造出最好的成果。這並不是一場獨秀,要學習的是,如何「成就團隊」。真正厲害的團隊,會善用每個人的長才,重視每個人的貢獻,才得以雙贏。
2. 意識到團隊的共同目標、價值
在活動中,Fox老師帶大家做了一個小測驗,他要大家閉上眼睛並將手指出101的方向。好笑的是,張開眼後我們發現每個人所指的方向不盡相同,這也說明了在團隊之中,我們必須確保大家都是on board的,因為之所以稱之為「團隊」,就好比我們搭上了同一艘船,而一艘船所航行的方向必須只有一個,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3. 建立「有效的」溝通
這裡的溝通不單單包含了「交換資訊」,也不僅僅是「將自己腦袋瓜裡的東西放到別人的腦子裡」。而是能夠在提出各方看法後彼此激盪出更好的成果,找到更合適的解決方法。
Innovate For Good當日活動照片:
最後,和大家分享兩個影片。「創業家的十項迷思」這個影片當中提到這麼一句話:waiting for the “right idea" can lead to waiting forever. 意思是說,若你一直在等待「好的點子」那你有可能永無止盡的等下去而終究ㄧ無所獲。因此,要能「付諸實行」才是對點子最好的報償。
關於本文作者 (本文經作者授權)